Bouillabaisse
馬賽魚湯 ?
前一陣子有個朋友問我 bouillabaisse 的中文。那時,我弟弟也剛好寄了一篇網路文章給我,講的是馬賽魚湯,soupe de poissons。
寫這篇文章的仁兄想必是不懂法文,而且,不事先作功課,也不事後作修補。他到了馬賽最有名的餐廳之一,海邊的某一家F餐廳,享用這道名菜。當然,我言下之意很明顯,這家餐廳是不錯,但不是唯一指標。這家餐廳應該是高檔餐廳中最便宜的,也是廣告打最凶的。我最近才知道原來這餐廳老闆還開了一家小工廠,他的馬賽魚湯已經裝瓶在馬賽的高級超市銷售。我對這家餐廳的微詞是服務很差。老闆特別聘用了一個會講中文的女服務生,她一頭散髮東飄西盪,以法國餐廳的衛生要求而言是不及格。我的法國朋友也對於其他服務人員的站姿和談吐感到失望,因為這些表現與餐廳的名氣和價格有相當大的落差。
至於F餐廳的餐點,其實還不錯,它的馬賽魚湯我就不知道了,沒喝過。不知從何開始,馬賽的魚湯,soupe de poissons,成為一道名菜。這原本是捕魚人家的晚餐。在歐洲,窮苦人若還有晚餐可吃,通常是剩菜剩飯煮的湯配麵包。捕魚人把白天沒賣出去的大小魚蝦全丟到一個大湯鍋,加上一些馬鈴薯和蕃茄作調味。魚蝦貝蟹撈起來就是bouillabaisse,美言之,綜合海鮮拼盤。剩下用來沾麵包吃的湯湯水水和零星的蔬菜,也就是魚湯了。這也是為什麼,舊版的字典會把bouillabaisse 翻成鮮魚湯,其實這不算錯。這很像北京烤鴨三吃,只是,法國人的生意經更上一層樓,把同一大砂鍋的東西分成乾濕兩道餐點來賣。
曾有幾個香港和台灣來的朋友在馬賽舊港餐廳吃飯,他們非常雀躍的點了魚湯這道菜。當服務生送來一大碗公打得又濃又稠,近乎醬汁,介於橙黃色和棕青色的乳汁,三小碟黃橙白的醬汁,一大盤乳酪屑,和一籃烤半焦的麵包,他們並沒有馬上開動,也沒有招來服務生問一問。半個小時後,他們一致認為,服務生欺負他們,不願意送來魚 (魚湯怎麼會沒有半條魚 ? 整個桌上,連根魚刺也沒有,說不過去)。終於鼓起勇氣問了服務生後才知道,那一碗公似醬似汁的液體就是魚湯,魚蝦呢,早全打成碎屑溶在裡面。所以,魚湯本身就只是標準濃湯,並沒有什麼嚼勁或是口感可言。
話說回來,馬賽魚湯的基本吃法是,把那黃橙白三醬汁個別塗在麵包上,然後灑一些乳酪屑,再把這些麵包鋪在湯碗裡,澆上湯汁,等麵包差不多被湯汁燙得軟了後,就可以享用了。黃橙白三醬汁多半就是大蒜或是辣椒一類的調味,有些人是不吃的。比較鄉土味的吃法是,塗在麵包上的黃橙白醬汁用生蒜代替。於是,高級餐廳就用送來一支小夾子,好讓你鑷著大蒜在麵包上摩擦以擠出蒜汁。這也不是馬賽的發明,西班牙和義大利人也經常用這招吃餐前麵包。我認識的日本朋友很喜歡買超市現成的瓶裝魚湯 (現在的馬賽人可沒有閒功夫自己熬湯),比較可惜的是,包裝瓶上並沒有註明食用方式,所以,附贈的大蒜醬,因為不會用,也就丟了。
再說到送來的乳酪屑,這也是東方客的痛。歐洲人自從發明濃湯這料理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怎麼讓湯汁濃稠,中文所謂的羹湯。最簡單的方法是多放些料,而這正是餐廳最想避免的。加打蛋白是個簡單的替代方案,不過餐廳通常不這麼作,因為顯得很小氣。加麵粉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若不小心,很容易讓整鍋湯糊了或是焦了。在膏湯中灑乳酪屑可以因此多給客人一個盤子,看來比較有料,吃客自己控制份量,而且,乳酪含有鹽分也算是加一味。不過,在湯中加乳酪屑是地中海沿岸和法國東部的吃法,不可一言以概之。
拜觀光客之惠,現在幾乎整個地中海沿岸的餐廳都有海鮮拼盤和魚湯這兩道菜。至於水準,其實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因為很多都是直接跟工廠買的鋁箔包裝,而且,觀光客也不是那麼挑剔。這不是地中海沿岸的特產,幾乎法國所有的家常菜都是這個命運。例如,東北部亞爾薩斯 (Alsace) 的 choucroute,台灣所謂的德國酸菜豬腳 (其實是醃酸菜配水煮馬鈴薯和煙燻豬肉),和西南部的cassoulet,作鵝干醬剩下的鴨和鵝,或是豬肉牛肉,加上大小豆子一起熬燉的砂鍋,都成了高級的地方餐點。而且,為了使之更大眾化,國際化,味道也變得更多樣化,所謂海鮮配酸菜,或是鮮魚配花扁豆都是觀光勝地為外國觀光客發明的餐點。
這正是文化力量充沛驚人之處,不需大驚小怪,也無所謂專利或是智慧財產可言。我比較有意見的是,台灣網路上寫報導文學的人多半是撿現成的便宜。例如一堆以旅行美食為主題的文章,寫作技巧是零分,內容則多半是沿襲了某種規格化的日式作風,寫出來的效果是換作任何其他菜色都可以。老實說,是這些作者詞窮,怎麼寫也就只是繞著口感這兩個字打轉。
以剛才提到的,我弟弟寄給我看的馬賽魚湯一文為例。作者貼了幾張照片為證,所以也無法推翻作者到此F餐廳一遊也一吃的事實。我很懷疑這篇文章是不是只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這F餐廳附近有兩家名氣更大,評語更好的海鮮餐廳,作者卻沒去考察現場,對台灣觀光客的消費潛力來說,很可惜。這F餐廳坐落於馬賽海邊極富地方特色,前義大利漁人聚居的舊港灣,景色秀麗。公路路基高於港灣之故 (至少有三樓層高),餐廳前,也就是港灣口,就是半橢圓的公路橋拱,彷如天然落地窗,夕陽西下有多美就不需多描述了,某義大利跑車還專門到這裡出外景,作者一筆也沒提,很令人失望。再來,這F餐廳的上方,即公路旁,是為前法蘭西帝國殉死的北非軍人所建造的紀念碑,每天都有法國本國的觀光客前來悼念。廣場不算遼闊,但是可以看盡整個馬賽大港灣。更重要的是,紀念碑的主體之一,一座巨大拱門,正對的是近千里外的阿爾及利亞的首都,怎堪此異地一身枯骨望海思鄉之情 ? 雖然這景點跟美食無干,卻可以考驗寫文章的人的研究功力和用心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