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Le Chinois, les Chinois 中國人的世紀 ?

Le Chinois, les Chinois 中國人的世紀 ?

chinois 這個字的字義,字典寫得很清楚﹔當作名詞是,中國人(Le/les Chinois,單複數),中國話(le chinois),當作形容詞是,中國人的。至於對法國人來說,什麼是中國人,這是另一個問題。

我認識的一些年長的日本人告訴我,以前法國人當他們是越南人,現在則是中國人。許多法國人,包括年輕的,分不清越南和中國,越南人和中國人,這不只是因為外國史地學得差,最主要是因為,法國曾經殖民中南半島(indochine,直譯是印度支那),而半島上的居民法文稱作是支那人,le chinois。他們的世界觀是,黃種東方人都是chinois。法國人會告訴你,眾多的中國移民聚居在巴黎的第十三區。這是個錯誤的玩笑。十三區的東方人大部分是中南半島的後裔,許多是因為70和80年代國內戰爭因素逃來法國。有一段期間,這一區的死亡率偏低,甚至引起法國人的疑慮,認為這一區的支那人走私屍體。這當然是荒謬之說。死亡率偏低是事實,原因是當時在這一區都是從中南半島搭船漂流外海的移民。這是個死亡遊戲,也是個爭取生存的機會,所以,以年輕人居多,甚至是小孩。這項疑慮突顯的是,當時,一般法國人並不是很歡迎前被殖民人民在獨立後到法國生活。

巴黎的中國移民史其實已經有將近上百年。他們是來歐洲工作的苦力,coolie, cooly。這個英文字已經是英文的一部份,在法文中的歷史則似乎即將消失。老一輩的還可以告訴你coolie的意思,因為這是他們的歷史的一部份,至於年輕一輩的,c’est du chinois(這是中文/中國人的),意思是,聽不懂你在說些什麼。法國的中國苦力的後代,已經四散法國各地,不過許多仍聚集在巴黎的東北方,大概是里昂火車站和北方車站之間,這一帶在19世紀,20世紀初有先進的鐵路運輸和運河,多是勞工居住之處。直到今天,這一區仍有濃厚的移民色彩,當今的中國移民也都投奔此處。

幾年前,巴黎市政府對於巴黎的中國人提出警告。新近中國人以進口中國製造的貨品維生,他們只僱用中國人,但是至少不危害他人,所以也就算了。基本上,所有的外國移民都是這樣,以接力的方式養活自家人。不過,很多為中國人工作的中國人是偷渡客,而且地下工廠的工作條件極不人性。這當然不需要巴黎市政府出面,只是,警察局是查不勝查,罰不勝罰。因為,許多還與走私人口和強迫賣淫扯上關係。巴黎市政府要為巴黎市民爭取的是正常合理,依市場運作的房價。

事情是,最近的中國移民在經商致富之後,便從房客升格為房東,從買第一棟房子和公寓之後,緊接著買第二棟,第三棟等等。他們的買法是,買剛好是原有的樓上,樓下,隔壁棟,然後是整條街,隔壁街,以此類推。如果賣方出高價,他們照買不誤。因為,中國人買房地產不透過一般的房屋仲介(賣方的商品和價格都公開),而是靠人脈,私下談,價格和商品都不公開。於是乎,正常的市場供需失調,原本中低價位的房地產成了高價位商品,越炒越離譜。最讓法國人緊張的是,這像是在巴黎市內有計劃的建立一個國中國,城中城,與法國人的世界大同,五族共處的理想大相違背,非常不值得鼓勵。

很多台灣朋友知道我在法國兼差教中文時會跟我說,台灣電視報導,在歐美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當他們知道我還兼差中日書法教學時,還會加一句,不得了,程度這麼好 (當然是指學生的程度 !)。其實,這中間誤會可大了。二十一世紀是不是中國人的世紀,有待商榷,而這跟歐美或是法國人學中文的熱度和程度當然有關係,不過,不需太過樂觀。

先講法國人學書法這件事。基本上,他們是把書法當作視覺藝術,也就是畫畫,自視甚高者,則認為這是修身養性,跟打禪練功差不多。所以,學書法的通常不學中日文,學中日文的也不學書法。至於學中文,當然各種管道都有,公私立學校機關,公費或自費。

就我所見所聞,商業界學中文是利益出發。大老闆是沒有時間學中文,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僱個會說中文的,例如,曾到台灣香港或是中國學中文,生活或是工作的法國人最好。從沒有去過中國的,如果可能,會在被派去中國工作之前,緊急進修中文。這些人,一到了中國,至少有一半,會因為講英文更方便,或者是中國人硬要跟他用英文溝通而半途而廢,前功盡棄。目前法國商業界當然也有一批還沒有去中國,但是仍努力學中文的人口。這就好像台灣有一批從沒出國過的經貿人才,外文能力不是頂尖,但是足以應付做生意和應酬。不過,這些就業人士學中文是很大的挑戰,他們不是學生,他們的學費通常得靠老闆施捨,他們必須作非常多的自修好彌補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學習困難。矛盾的是,他們學中文是利益取向,希望中文成為他們的工作能力之一,也期待中文像商用英文一樣簡單易懂也易學。這是癡人說夢話,所以,有很多也很快就打退堂鼓。另外,許多跟中國台灣做生意的法國公司也不鼓勵員工學中文,因為,用英文就可以了。

還有一批學習精英是在大學,一般公私立中學,商業高中。這是最容易出現優秀學生的地方,不過比例是少之又少。學外文很難,一般法國學子在中學已經修了兩個外語,要再學中文又還必須撐得下去的,很少。一方面,英文的前途和應用更廣,二來,西班牙語的商業契機也不少,占文化之便,學起來也比較簡單。特別是,對於將近二十歲的大學生,或是商業學校的年輕人,他們很快就發現,中文很難學,他們過去的學習經驗突然全不管用,所有一切都必須重新來,而當下的世界其實還有很多別的事情好作。我無意間還發現一件事情,有一些學中文的年輕人,在搞清楚中文和日文的差別後,轉陣日文。

為什麼 ? 因為,日文可以帶領他們去認識日本的漫畫,電玩,人性化的機器人科技,傳統的茶花藝道,炫麗的江戶和服,幽靜的紫楓紅櫻,典雅的日本料理,古意的陶燒,修禪靜心的柔道,空手道和合氣道,閒暇的室外泡湯,便利的新幹線火車,等等。基本上,亞洲的日本文化的賣相在歐洲也是一樣的,但是,評語更高。話說回來,學中文呢,學中文可以得到什麼商業利益之外的東西呢 ?

現在法國人印象中的中國是什麼 ? 博大精深的五千年傳統文化 ? 這不算錯,不過,這很難真正轉成任何具體的事實。上列的日本文化商品,中國文化當然也有,而且可能更高深,不過,沒有日本的來得包裝精緻。在法國的中國商店和中國餐廳,向來就是以粗糙,便宜,不符合衛生條件有名。

在一般電視媒體中的中國,有一些是旅遊節目,這當然不會有太多負面的報導。但是,中國這個議題還經常出現在各種新聞和專題報導,談的則是水災,旱災,北方沙漠化,長江大壩的生態隱憂,每三個月的華北礦災,中國勞工受虐,中國資方不老實,中國勞工抵制外國企業,中國人抵制外國商品,中國商品化學毒性偏高,中國無人權,中國人迫害西藏人,中國支持部分獨裁鄰國,中國對於區域和平議題漠不關心,中國企業進軍非洲進而降低非洲的人權指數,一胎化政策養成孩子王,促成嬰孩販賣,中國國家建設搶了世界市場有限的原料,從歐洲的牛油到澳洲的煤礦全是中國人高價哄抬搶了去,在法國的中國商業間諜是在法國念商業學校的年輕人,中國年輕人在法國成群的買商學院文憑 ˙˙˙老實說,就算是偏誤也偏頗,卻真的是沒有什麼好的,北京奧運,上海世博這種議題,是曇花一現,也是例外。

如果說,中國這頭醒獅對法國人造成壓力,這不算錯。這也正是為何,學中文或是學書法,通常是成就取向出發,一種利益考量,即使只是要拿來炫耀,也是很有用也很有效。

再說回來,一般法國人是搞不清楚中文和日文。中文,普通話,漢語,華語,中國話,北京官話,廣東話,潮州話,台灣話,這些名詞他們都不懂,為何如此也沒興趣。不過,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法國人用法語腔發日文的漢字(kanji),平假名(hiragana),片假名(katakana),著物(kimono),茶之湯(chanoyu),生花(ikebana)等名詞。更家常的例子是柔道(judo),空手(karate,空手道),壽司(sushi),漫畫(manga),相撲(sumo),這些都已經被日常法文吸收。這多少是因為文化和語言邏輯作祟,但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日本文化行銷做得好,商品也紮實。

在法國作文化促銷,或是靠文化吃飯的中國人和法國人也都很清楚這些中日差別。所以,他們大聲呼籲,中國書法是日本書法的根源,但是,對於一般法國人來說,這有什麼意義呢 ? 日本人自己就會告訴法國人,日文中的漢字是源自中國。日本人在歐美大賣茶之湯,茶道,英法文則翻作是茶之祭。Cérémonie, 這一個祭字了得,把許多歐美人唬得一楞一楞,更何況日本茶道多的是要求嚴格但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象徵性手勢,做法和程序。在這種市場壓力中,中國人開始編寫中國的茶道,在法國則宣傳,中國人也有茶道,而且和日本人的不一樣。有樣學樣當然不錯,而且也挺有效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商品把關要確實,否則也只是落得在日本人的後面做反面宣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