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ire
舉杯澆愁愁更愁
法國的葡萄酒很有名. 1970年代, 開始燃起戰後的文明諜對戰. 東歐幾個小國家宣稱考古證明他們的葡萄酒文化最悠久, 甚至喝高梁的中國人也做同樣的科學舉證, 義大利人在一旁冷笑, 法國人則氣得跳腳. Boire 是喝, 飲的動詞, 不過, boire也有特別指喝酒的意味, 尤其是用餐之際. 例如, 在用餐前或是用餐之際, 法國人問某人要喝些什麼, 通常飲用的東西是限定在各種程度的酒精性飲料. 如果主人的酒櫃和冰箱真的沒有什麼你想喝的, 一杯果汁, 或是一杯水是客人的禮貌下限. 以一般台灣人的用餐習慣而言, 以茶代酒, 以湯代水, 都和法國人的習慣大不相同.
法國的白蘭地(cognac, brandy), 舉世聞名. 許多台灣人都知道最好的白蘭地是一個叉加上一個圈 (X.O.等級), 大部分的法國人的白蘭地文化和消費等級都沒這麼高, 而且買到 V.S.O.P.的法國人, 也不知道那是等級分類的意思. 當今法國大小超市和酒類專賣店的架子上的白蘭地, 論質論量, 都可以用未開發一詞來形容. 此一時也,比一時也. 當今法國人喝的是威士忌, 所有店面的賣架和展示櫥窗堆滿了各種等級的威士忌. 例如, 2010新年剛過, 許多店面的白蘭地都已下架, 剩下的也是屈指可數, 雜陳於一堆五顏六色的調味酒中. 相反的, 威士忌則佔滿一整個走道的賣架.
不論是威士忌或是白蘭地, 在台灣, 這兩個產品都以一種西方精緻文化的形象作包裝. 代言人都是紳士打扮, 事業有成也好, 舉勢待發也好, 反正就不能是鬍子不刮, 旅行背包加上及膝卡其褲的扮相. 這是很明顯的暗示, 白蘭地和威士忌業者也一直對東亞市場很滿意. 這兩個商品在東亞是都會男性事業成功的象徵, 爆發戶也好, 撿上一代便宜的也好, 桌上一人一瓶是基本配備, 不買單也至少要買帳. 我在法國從沒有看過法國人喝白蘭地或是威士忌喝得如此慷慨. 因為, 大部分的法國人喝不起這麼貴得酒. 但是, 法國人喝很多酒, 論酒量, 台灣人是小巫見大巫. 法國人當今的海量也可以說是亮起了紅燈. 酗酒已經是一個連政治人物都不可避免的話題, 而許久以來, 大家避而不談, 因為, 有損精緻葡萄酒文化形象.
至於誰酗酒, 想當然是, 失業者, 街頭流浪漢, 暴力傾向患者, 沒人疼沒人愛的等等. 其實不然, 這也是這個問題嚴重之處.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酗酒, 或者, 應該是, 飲酒成癖, 有酒精依賴症狀的青少年越來越多. 不知多少電視追蹤報導, 以針眼攝影機拍攝, 未成年青少年在超市買各種酒品. 法國法律當然是禁止這種行為, 小孩子也不是傻瓜, 找個大人代買就好了. 喝酒的青少年是沒有城鄉差別. 鄉村地區經常有村鎮慶祝聚會, 酒精是免不了, 而且, 傳統上, 鄉村地區是不排斥小孩子喝酒. 其實, 很難說以前鄉村地區酗酒是不是一個問題, 但可以確定的是, 現在被視為病態. 在城市地區, 特別是離家的中學生或是大學生, 星期假日聚著吃飯喝酒是免不了. 不論是在鄉村或是城市, 年輕人, 特別是青少年, 荷包當然有限, 怎麼有多餘的錢酗酒 ? 這正是一般人所忽略的 : 廠商贊助, 一切免費.
這兩年, 法國一個酒吧老闆被判刑, 罪名是販賣酒精性飲料給一個已經醉得不成樣的卡車司機, 而這司機隨來肇事, 家破人亡. 這判例引起很大的爭議. 相對的, 酒精性飲料廠商資助鄉村地區的節慶, 似乎是一個慷慨的服務. 廠商資助都會地區大小酒吧也是合乎情理, 至於, 贊助各種學生的開學慶典, 新年晚會等等或者是值得推敲討論. 甚至有退休的銷售人員指出, 其實這是不道德的, 而目的也就是養成學生消費酒精性飲料的習慣.
青少年酗酒並不是天天買醉的形式, 通常, 一天至少一兩小杯, 就像抽根煙, 煮兩三杯咖啡般, 不正只是情趣所趨嗎 ? 法國莘莘學子喝酒是男女不分. 我有個 EHESS 的女同學曾私下跟我坦白, 她必須去看醫生, 找便宜的法子戒酒. 年輕學生喝酒經常是集體聚會, 私人性質, 公開性質, 一大群認識不認識的全攪和在一起, 喝的酒也是, 各種酒精成分, 各種顏色, 分開喝, 或是混著喝. 如果最後只是一群人全倒在地上也就罷了. 狂歡後, 涼風吹起, 血液裡混著酒精和毒品, 不少糊裡糊塗, 依然開車上路的因此車禍身亡. 各種所謂寫實的宣導片是法國交通部的年度大作, 但都只有嚇嚇小孩子的效果而已.
最讓人看的驚心的, 是在各種酒吧或是街頭歡樂聚會後, 年輕人酒精中毒因此昏迷不省或是暴斃的鏡頭. 當今, 只要有這些非常性聚會, 或者是星期五六晚上, 在某些特定的區域, 紅十字會, 消防隊, 天主教救難會等等的義務醫生就必須在旁等候, 但是經常, 也只能做最後的措施. 而當他們把半死人當作活人送到大醫院作最後的搶救, 然後警察通知家長到醫院時, 許多家長並不知道其愛子愛女可以喝酒喝成這副德性. 因為, 酒精依賴仍是件見不得人的事情, 沒有人會公開承認沒有酒就活不下去, 更何況, 一個仍在唸書的學生 ? 更讓法國社會大眾不諒解的是, 學生酗酒不是壞學生的專利, 所謂高等科學和技術學院 (grande école) 的小孩, 通常家世背景更好, 零用錢更多, 其實喝得更凶.
法國人跟台灣人都以為日本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 錯了, 這件事情的世界冠軍是法國. 特別是小孩子和年輕人自殺, 沒有人可以對此作出令人滿意的說明. 另外, 不需驚訝的是, 法國人是全世界吞下各種止痛藥和鎮定劑的世界冠軍, 而且, 法國還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各種不同等級的憂鬱症和精神疾病的國度 (但是, 精神疾病的治療水準則可以說是西歐倒數). 就這個角度來看, 法國年輕人酗酒則似乎不令人意外.
這幾天我在 France Culture 電台聽到一個作家建議, 應該在大學的學生餐廳宣導正確的葡萄酒文明. 他的主張是, 與其禁止, 或是遮遮掩掩, 不如重新教育下一代如何適量喝酒, 特別是懂得品好酒, 而不只是以海量打發. 這個建議值得商榷, 因為, 難保不成為另一種買醉的淵殤. 最值得注意的是, 當今的法國人, 特別是年輕人, 其實並不懂葡萄酒的栽培, 釀造, 乃至, 如何飲用配菜. 比較常見的, 只是可以輕鬆說出他們對於手中那一杯酒的想法, 而這和品酒素養無干, 多半是和當事人的個性和語言能力相關. 而且, 在法國, 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和別人相同或是不相同的意見, 或是保持緘默. 基本上, 這是聊天而已, 說者無心, 聽者無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