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La cuisine française 吃法國菜的學問

La cuisine française 吃法國菜的學問

台灣對於法國料理的印象很好,而且好到迷信的程度。法國餐廳標榜高級精緻,與宮廷畫上等號,所謂貴族的品味,其實是莫須有,而且名過於實。法國宮廷自16世紀起在歐洲貴族世界獨享尊名是事實,不過,法國宮廷從沒有以飲食出名。

法國料理當然不難吃,但是以吃到肚子裡的東西來比較的話,法國菜不會比世界上任何另一個地方的料理來得出色。

張光直等人類,歷史與社會科學家曾聯合出版了一本中國飲食綜論,Food in Chinese Culture –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1977, Yale University Press)。裡面談到,中國菜,或是,中國飲食的特色是,frugality,簡約,節儉,簡單靈活就是美。如果一把菜刀可以走遍天下,那就不需要再多一把,麻煩。如果單一個炒菜鍋可以有眾多用途,那就可以了,靈活勝於堆砌,省空間就是省時間。在所謂中國文化,或是,漢文化裡的人的飲食習慣是,以飯配菜。飯吃完了,再添就好了。菜若是不過多,那就多添飯,或是啃饅頭,否則,就再多炒幾道菜,端賴預算與時間。正是因為如此,同俗語所說,多個人吃飯只要多添一雙筷子就好了。而且任何一道「中國菜」都是可以或肉或素或肉素混合,沒有什麼標準配方,由廚師決定,吃的人則自己看著辦。

以這些華人飲食的特點來比較分析法國菜就可以發現,吃法國菜是要準備一整套可以互相配合的餐點 : 下酒點心(通常是鹹的),餐前酒或是其他餐前飲料,前菜(可以是冷盤),主菜(各式肉類海鮮,搭配一兩種容易填飽肚子的根莖類蔬菜,豆類,或是米飯麵點),可搭配的紅白葡萄酒,用來醒酒和清胃的冰糕,生菜沙拉,乳酪,甜點,咖啡,餐後干邑或是果汁,還有,不要忘記麵包。

這是一整道程序,有先後之分,有輕重之序,即使是在家裡簡單宴客,或是到餐廳去用最少的預算吃飯,這道標準作業可以被簡化,但是,不能被「矮化」。相應之道可以是抽掉餐前下酒菜,少吃一盤前菜,在甜點和乳酪中二擇一等等。一般的商業午餐是,一盤前菜,一盤主菜,然後,甜點和乳酪二選一,咖啡另外算。更簡單的,就把前菜省下來了,而主菜,也可以換成綜合沙拉。但是,無論無何,麵包不能少。

當然,這套標準程序也可以加以複雜化,一般做法是,增加每單一餐點的數量。例如,前菜可以是兩道,主菜也可以是兩道,這種做法可以提供賓客更多的選擇。我在法國的第一頓聖誕大餐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邀請我的人是當時與我作語言交換的朋友,她父母親家在盛產香檳酒的香檳區。我仍然記得,我們大約是晚上七點開始到客廳享用餐前酒菜。桌上是各式可調製雞尾酒的高酒精酒類和果汁,還有好幾盤點心。吃吃喝喝,交換禮物,很熱鬧。旁邊的教堂打了鐘,我心裡想,應該要去教堂望聖誕彌撒了。等了一陣子,毫無動靜,我就又啃了幾片小點心,輕酌手上的伏特加。突然間一聲,「上桌吃飯吧」。原來他們不是什麼虔誠的天主教徒,我的朋友從沒有進去她家隔壁,三尺之遠的教堂。我是台灣天主教高中畢業的,雖然不是天主教徒,但是去望耶誕子夜彌撒似乎更有歲末迎新送舊的感覺。朋友說,村子太小了,那教堂只會敲鐘,裡面並沒有神父在職,而且,子夜彌撒 ? 早就絕跡了 – 當代彌補性的做法是晚上十點鐘左右開始,也就是至少吃了點晚飯之後。我有點失望,看桌上端來的兩道前菜,很是豐盛,也就感到無限感激和安慰。

我記得其中一道前菜是蝸牛,另一是清煮鮭魚。因應兩道前菜便配了兩瓶味道較清淡的酒,其中一瓶好像是「有花生味道」的粉紅香檳。再來,兩大主菜上桌,一是野豬,二是小羊腿,我已經忘了搭配的蔬菜是什麼,無法忘懷的是兩大瓶紅酒上桌。大家又炒又鬧,很快就半夜了,我是吃不下也不想吃了,而且,有點兒酒醉也想躺下來睡覺了。老爸爸看我這副德性,叫我朋友「押」我到外面花園吹吹風,透透氣。進來屋內後,正端來果汁冰糕。我好像吃了一兩口就真的不行了,怎麼上樓去睡覺也不記得了。第二天,這輩子第一次睡到中午十二點,還是朋友來敲門喊我起床 – 好吃中飯。據說,他們吃到清晨四五點左右,後來的餐點是兩道生菜沙拉,綜合乳酪盤,配乳酪的紅酒,水果派,冰淇淋,配甜點的葡萄酒,咖啡,巧克力和糖果,冰鎮飲料。我們那一晚一共有七個人,隔天中餐的前菜是前一晚的蝸牛。這是唯一的剩菜剩飯,其他的,他們六個人全解決掉了。

法國人一上桌吃飯就是「地老天荒」。中午開始,大概是一點半到兩點左右才上桌,傍晚左右結束。懂禮數的主人還會邀你留下來吃晚飯。若是晚餐,則要有很好的體力,吃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請你半夜就走人的算是現代派作風。我曾經參加過兩次朋友的婚禮。一在法國北部,下午四點左右市政府觀禮,六點走到附近的餐廳吃餐前酒菜,晚上八點左右入席。其實餐點沒有我前面提的耶誕大餐來的豐盛,但是,吃吃喝喝,兩道餐點的中間空檔時,賓客可以到中間舞台跳舞,於是就把時間拉長了。那一餐是凌晨三點半結束。另一場婚禮也是拖到清晨三四點,吃飯喝酒,唱歌跳舞,換桌聊天,內容是差不多。那是法日跨國婚禮,日本女方父母特別到法國參加婚宴。可憐老人家,真的撐不下去,東搖西晃,在桌上睡著了。第二天朋友告訴我,生菜沙拉忘了端上桌。

法國的餐桌禮儀與這一套上菜程序是互相搭配。在熟識的親人朋友之間,你看不順眼的菜可以不吃,但是,等別人吃完正在進行的那一盤才會有下一盤。正式一點的,除了對號入席,特別是婚禮,也會在桌上擺菜單,讓你有心理準備,先作選擇。菜單也算是作紀念,和坐隔壁的討論菜色正是你一展文化修養的契機。

最讓外國人吃不消的,則是什麼配什麼的邏輯。一是,就整套餐而言。如果前菜很大方豐盛,可能會搶了主菜的風采,如果前菜味道很重,主菜就必須也是重口味,或者,想個辦法,取得另一種平衡。二是,就每單一餐點而言。若是野味當主菜,通常是燒烤或是久燉,味道較重,搭配的蔬菜的味道不能太清淡,經常是烤馬鈴薯,炒蘑菇,清煮四季豆等。若是魚類,習慣是配著米飯,麵點,或是菠菜,以清淡為考量。如果是吃肉,可以考慮包有胡桃,葡萄,或是其他乾果兼具重口味的麵包。如果配合主菜的蔬菜很多樣或是口味很複雜,麵包不要太花俏。三是,法國人吃飯通常不喝湯也不喝茶,口渴必須配酒,至於什麼菜配什麼酒,雖然是各說各話,但是,長久以來,製酒業已經端出不少規矩和學問,說出來很唬人,不懂任何既定做法的則可能被當作是「化外之邦」。

這也就是為什麼,聽說台灣有一名廚的學藝之途是,在台灣學中國菜,重點是各式靈活變化的烹飪技巧。再到日本學生魚片刀法,以及,在吧台輕鬆作菜又和客人聊天的氣質,重點是安全衛生又兼顧表演效果。然後,遠渡法國學法國菜,重點正是怎麼組一套餐,除了酒菜搭配的學問,還有,餐具,酒器,桌椅,室內擺設的選擇。

我跟某個台灣朋友說到這件事,他的小孩正好在台灣某一所旅館觀光系學藝。他問我一個很妙的問題 : 法國哪裡有這種學法國餐的搭配邏輯的學校 ? 我跟他說,在法國觀光旅館管理兼烹飪的學校都是高中程度,不會比台灣好。在法國,學這些技藝的學生是打算畢業後就找工作好賺錢,「管理」這個字只是說出來比較好聽而已。學生能夠找到的工作,也只是第一階的行政秘書,櫃檯接電話,或是跑腿送酒菜,再來要看個人表現,自己爭取升官升職。

真正志在管理的,就是行政一職,跟廚房沒有關係。若是真的對學做好法國菜有興趣,問題不難解決,找家餐廳作學徒。什麼都不會的,就從被使喚和打雜做起,已經會一招半式的,可能可以跳三廚。我的朋友認為我說的是很辛苦的事情,他不希望他的小孩被使東喚西,他那時也四尋「高等」餐廳管理學校。天下父母心,我不好批評。我常在法國碰到來這裡做餐廳或是糕點店學徒的日本人,他們通常是學了半年或是一年的法文後,就磨刀霍霍去打天下了。一般說來,要做個兩年到四年的學徒。

我並不認為法國這一套搭配餐點酒菜的邏輯是什麼大學問,而不過是風俗之異,再加上台灣人對於外國月亮的崇拜,和年輕人對於法蘭西的「超強信心」。中國菜的邏輯有一種個人自由,就看當事人懂不懂得欣賞 : 你可以只選你要吃的,一句話都不說也沒關係,你也不需要去管別人吃了什麼吃了多少,就像別人也無權干涉你碗中的東西。因為,法國人吃飯會花很多精力來討論桌上的酒菜,而話題內容,不只是作菜技巧,稱讚菜做得好不好,或是,客氣一點,請教秘訣。更重要的是,藉機炫耀和強調自己的品味和喜好,如果有辦法對於手中杯,說出個分數和理由,那正是邁向當文化貴族的第一步。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